Alexa

碳費費率出爐,企業應謹慎使用碳權!李堅明:綠色通膨必然發生

碳費來了!你的生活成本會上漲? 台灣碳交易之父:日常購物也能減碳
撰文: 張孝瑜     分類:ESG快訊     圖檔來源:shutterstock 日期:2024-09-13

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日益嚴重,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紛紛採取淨零措施,包括碳交易制度、徵收碳費等,歐盟行之有年,證實經濟成長與環境永續可同時兼顧,臺灣2023年開始成立「台灣碳權交易所」,也計劃在明(2025)年開始徵收碳費,實施碳交易制度,以促進企業減少碳排放。這一政策不僅影響企業,甚至根據研究,也可能引發所謂「綠色通膨」,將對每個消費者產生深遠的影響。

綠色通膨必然發生 須更關注2點發展

 

「我的看法是,這種所謂的綠色通膨是一定會發生的。」被稱為「臺灣碳交易之父」的李堅明教授直言,企業被徵收碳費或進行減碳都會增加成本,但根據行業別、供應鏈上中下游、公司規模大小、政府補貼政策等複雜因素,企業可反映出的價格也有所不同。

 

李堅明表示,讓人比較擔心的有兩點,一是在正常情況下,每年通膨率約2%到3%,但根據國際研究發現,綠色通膨大約落在1%至4%,再疊加上去,整體通膨恐怕增加為4%到5%,直接影響生活成本。

 

第二,若較小企業無法負擔減碳成本,可能導致訂單外移,或工廠關門大吉,也就是所謂「碳洩漏」,恐讓員工失去工作,不論哪種情況都是執政者不樂見的。只是此情況是否會發生在台灣,仍是未知數,「靠政府的智慧做配套,非常重要。」

 

實施減碳有成的歐盟,其實也面臨通貨膨脹問題,由於歐洲國家原本就是高消費地區,相較於高物價,歐盟更擔心碳洩漏,造成廠商競爭力下降、獲利降低,因此設計系列配套政策,例如:針對不同對象給予免費碳排放額度,2021年也開始倡議實施碳邊境關稅,以因應進口商品價格較低問題。

 

願購買碳權企業更有責任感 惟應謹慎使用

 

至於有時在媒體中出現所謂企業「漂綠」嫌疑,李堅明指出,並非購買碳權就是漂綠,根據研究會購買碳權的企業,在訂定淨零目標、碳排查揭露度、董事會監管治理等各方面都更加嚴格。

 

但他也提醒,企業應謹慎使用碳權,「要抵消的是減量的不足,而不是用來抵減你的增排量。」意思若公司沒有嘗試減少碳排量,只是用碳權來抵減,較容易落人話柄;反之,若企業訂定減排30二氧化碳當量(tCO2e)的目標,努力後卻只減少20 tCO2e,因此購買碳權補足剩餘的10 tCO2e,就會被認為是為了履行承諾而做,在國際間會受到表揚。

 

個人應承擔碳排放 負碳商品進入超商擴大辦理

 

對個人而言,減碳、碳權也並非遙不可及,李堅明認為,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應該由自己承擔,並提出未來每個人都應擁有碳存摺的概念。但大多數民眾對此議題認知不足,且缺乏相應的環境來支持相關行動。為改變此現狀,李堅明教授研究行為科學和行為經濟學,並利用輕推理論(Nudge)營造一個環境,通過暗示、提醒和獎勵來促使民眾自發性減少碳排放。

 

李堅明與便利商店合作,選定十幾個產品申請碳足跡標籤,稱為「負碳商品」。研究發現為了讓消費者有動力購買,必須給予相當於產品碳足跡兩倍的碳權獎勵。例如,若產品的碳排放為300克,則需給予600克的碳權獎勵,如此消費者就能實現零碳消費,並獲得額外的碳權回饋。

 

目前此實驗已擴展近30個品項,並在多個縣市推廣。消費者可通過購買負碳商品來累積碳資產,碳資產可用以抵扣現金或抵消碳排放。李堅明表示,進一步期待將這些碳權用於抵稅,甚至刺激廠商生產更多負碳商品,有助讓台灣成功淨零轉型。

 

延伸聆聽

特斯拉1年碳權賣超過500億!台灣碳交易之父解讀「棍子與蘿蔔」企業獲利法

天然一定最好,人工都是萬惡?美星巴克曾用胭脂蟲染紅飲料,卻掀抗議潮!

年年名列全球最幸福國家!世界各大國都不想生,為何加拿大人口越來越多?

 

更多精彩內容歡迎參考碳金,投資獲利新顯學